曾經有學生去請問過廣欽老和尚,說心經最重要的是什麼? 廣老只說"觀自在",這是筆者在十幾年前看過廣老的傳記文章,後來慢慢去體會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,後來也看過原來的梵文翻譯是觀世自在,這是唐朝翻譯經典的時候,要避開唐太宗李世民的諱,所以翻譯的不周全,後來去玩味這十餘年的修行裡,雖然修行的課題相當多,有的也相當難,有的甚至精神肉體上也是飽受折磨,甚至多次的人生挫敗,慢慢的去體會這世間的,自身的各種人生課題,無論學了什麼,完成了什麼,失敗了什麼,都去看看自己是否自在,是否在這場人生的歷程,自己又多學到什麼了.
心經原文前段是,觀(世)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,時(時)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
觀世自在菩薩,當大家都能觀看這個世間的萬事萬物,即使是順境逆境,都能自在,那大家都是觀世自在菩薩,不要以為在人之外有一個虛擬的菩薩存在.
行深般若波羅密多,行就是實行高深,般若雖然漢譯是智慧,但這是屬於內心體悟的智慧,而不只是聽來學來,但尚未去實做的知識. 這是屬於由高度內心體悟的智慧所生的定力,方能時時照見五蘊皆空
五蘊乃因緣合和而生,(種子遇到適當的溫度與濕度即可發芽,種子是因,與外在條件是緣,剛好湊在一起,即是因緣和合)於色不生受,於受不生於想,於想不生行,於行不生識,不在境界上升起了別意境,則五蘊皆空(不起反應),即可度過一切苦厄.
筆者雖然也經過十幾年的修行,但光是前面這段的覺得修不完了,感覺上心經雖然看起來又短,但修行八十老翁,又有幾人能夠? 有的時候想想,到現在都還在基礎篇上面走著的,期盼就算已經修多年或初學者,心經真的是基礎中的基礎,也是一個佛教徒的目標.....觀自在..... 學了這麼多年,自在了多少? 自在了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