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人是發願先成佛,再度眾生;有些人是先度眾生而後成佛。這個差異何在?
淨界法師開示
當然這個跟你的根性有關係,所以我們受菩薩戒,知道這個菩薩種性有兩種。在這個《瑜伽師地論》上說:菩薩有兩種,一者智增上,二者悲增上。
如果你是智增上的菩薩,你在修習菩提心的時候,有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,你會偏重上求佛道。就是你一生當中,你大部分的時間都是自己用功念佛念法念僧,憶念眾生的少。你這個人智增上,你要先成就,再度眾生,你的成佛規劃是這樣子。
假設你的修行當中大部分都是憶念眾生的苦,跟眾生在一起的多,自己在佛堂做功課的少,你是悲增上菩薩。就是這樣子,所以說他這個悲增上的菩薩,在成佛之道會先成就福報力。但是他的戒定慧的善根薄弱,所以他容易退轉。
那麼智增上的菩薩會先成就聖道,成就善根然後再成就福報。他先成就聖道,可能福報比較差,但是他從聖道裡面再積集福德,所以這個成佛之道,是每一個人抉擇不同。就是你願意怎麼做,它就會有怎麼結果。當然一般來說,在《大智度論》的龍樹菩薩說,就是智增上的菩薩,比較會願意求生淨土;悲增上的菩薩,他的心情會願意生生世世陪著眾生流轉。這個沒有所謂的對錯,就是你的抉擇。就是你知道你要做什麼,你相信這是你的抉擇,那你就心甘情願的走下去。
這是你的選擇,所以,為什麼會有這個差異?就是每一個人的種性不同,有悲增上有智增上的不同。
第三個、證得無生法忍以後迴入娑婆度有情,成佛的時間還是會被耽擱而延後,但是你不度眾生你沒辦法成佛。這不是被耽擱不耽擱,你今天在極樂世界到等覺菩薩的時候,你最後一生成佛一定要回到人世間,有你的眷屬在人世間建立佛法僧三寶才成佛的,所以在《華嚴經》上說:「一切眾生而為樹根,諸佛菩薩而為花果。」以大悲水饒益眾生,才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,所以菩提屬於眾生。
若無眾生,那麼一切菩薩終不能成就無上菩提。所以你離開了眾生,最後的成佛也不可能。你頂多成就阿羅漢。
上文淨界法師寫的很好,但在很多大乘經典,都會強調"悲智雙運",意思是先發願度眾,然後修行一段時間,有一定程度後,能夠心不隨眾生境轉時,才開始度眾.
大悲讓你不捨眾生,但智慧讓你知道何時方是好時機,好方法,好人材...,大悲是想法,大智是作法,如此搭配才有好的結果.
大悲心菩薩,大多先成就度眾神通,以濟度眾生的危難,但能啟發眾生智慧的能力,較為薄弱. 雖然眾生多願彙集門下,但弟子能得道者少,大都以種福田的心態,去面對佛法的修行,所以雖累劫修行,但罕一得道者. 一般先求佛智的弟子,大多不願依附門下,這是因為弟子眾多,能得到單一的指導機會稀少,這類大悲心菩薩,雖願生生世世度眾,但都是與眾生結緣,無法讓弟子開悟解脫.
大智菩薩,大多先成就佛慧,但度眾的方便不足,福報不足,雖能啟發眾生,得以成佛得道,但是眾生願意跟隨者少,這是因為佛慧,也是要下苦功的. 門下弟子優良,大多以先成就佛慧為目標,弟子成就者多,但只取慧根後學,先教先度,不願浪費時光於資質不高的弟子. 故大多門前車馬稀少.
留言列表